教育资讯
2019年高考考试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
2024-06-01  浏览:354

高考考试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

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如果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高考考试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不过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大家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把握一词多义,应该注意知道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刚开始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有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办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因为用途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打造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思。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汇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的词汇的意思不一样的现象。这种意义和使用方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含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区域,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目前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汇,在古时候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臊,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汇,在古时候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汇在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使用方法。这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使用方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使用方法和意动使用方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使用方法和意动使用方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使用方法和意动使用方法等。理解了词类活用对判断文言实词的意思是大有裨益的。

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常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将来,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教程联想

规律总结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剖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

两个名词连用

假如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样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假如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样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沛公军霸上。

剖析:“军”为名词,与“霸上”构成动补关系,故“军”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

名词+补语

名词本来不可以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征,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剖析:①“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②“能”是能愿动词,修饰了名词“水”,故“水”活用为动词。

副词+名词

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扣舷而歌之。

剖析:“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后面“歌”的行为的状况。故句中“歌”为名词,需要活用为动词,译为“唱歌”。

而+名词

当连词“而”表修饰关系时,其后面的名词表动作行为的状况,要活用为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剖析:“名”为名词,“之”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为动词,译为“给……命名”。

名词+代词

代词作宾语,其前边的名词要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教程联想

规律总结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剖析:“善”为形容词,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善”为动词,译为“与……交好”。

形容词+宾语

形容词假如带了宾语,而又没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剖析:“欣”原为形容词,这是用作动词,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译为“喜欢”。

所+形容词

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

剖析:“可”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亲”,句中缺少了动词谓语,故“亲”为动词,译为“亲近”。

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放在“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

剖析:“既”为副词作状语修饰了形容词“白”,故“白”为动词,译为“显出白色”。

副词+形容词

形容词放在某些副词之后,也总是活用为动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教程联想

规律总结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剖析:“至”为动词,与“少”构成主谓关系,故“至”为名词,作主语,译为“到达的人”。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备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地方,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剖析:①“贤”为形容词,与“及孔子”构成主谓宾关系,故“贤”为名词,作主语,译为“贤能”。

②“正”为形容词,与“乘”构成动宾关系,故“正”为名词,作宾语,译为“正道”。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形容词用在“其”“之”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②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时候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常见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假如不是主语,则势必活用作了状语。

教程联想

规律总结

常以身翼蔽沛公。

剖析:“翼”讲解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蔽”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况,故“翼”用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况,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剖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词“运”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用的工具,故“箕畚”用作状语,译为“用竹筐”。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法,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剖析:“日”为时间名词,与动词“笃”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日”用作状语,译为“一每天地”。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这些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剖析:“上、下”为地址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地址。这些名词的特征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在”“从”一类的介词。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剖析:“兄”讲解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事”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兄”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使动使用方法

所谓使动使用方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备“使宾语如何”的意思。

教程联想

规律总结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剖析:“舞”“泣”“活”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之”,故“舞”“泣”“活”为使动词,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使……活”。

动词的使动使用方法

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使用方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能带宾语。

①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臣请完璧归赵。

剖析:“愚”“完”均为形容词,但分不要让后面的宾语“黔首”“璧”具备了“愚昧”“完整”的状况,故“愚”“完”为使动使用方法,分别译为“使……愚昧”“使……完好”。

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备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况。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剖析:“王”为名词,不可以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王”为使动使用方法,译为“使……为王”。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

剖析:“下”为方位名词,不可以带宾语,却与代词“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下”为使动使用方法,译为“使……放手”。

名词的使动使用方法

①断定名词的使动使用方法,应分两步:第一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办法来断定这个名词是不是活用;然后看这个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是不是具备使宾语什么样的意思,假如有,则断定为名词的使动使用方法。

②方位名词的使动使用方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根据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意动使用方法

所谓意动使用方法,就是主观上觉得宾语如何,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或“觉得……是……”或“把……当作……”。意动使用方法主如果形容词的意动使用方法和名词的意动使用方法。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没意动使用方法。

教程联想

规律总结

①渺沧海之一粟。

②而耻学于师。

剖析:“渺”和“耻”均为形容词,不可以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沧海之一粟”和“学于师”构成动宾关系,故“渺”“耻”为意动使用方法,译为“以……为渺小”“以……为耻辱”。

形容词的意动使用方法

一个形容词假如表示觉得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备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大家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使用方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吾从而师之。

剖析:“侣、友”和“师”为名词,不可以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鱼虾、麋鹿”和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和“师”为意动使用方法,译为“把……看作伴侣”“把……看作朋友”“以……为师”。

名词的意动使用方法

名词的意动使用方法总是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判断办法分两步:第一断定这个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不是具备觉得宾语什么样的意思。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中二年级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3.讲解文中加点实词。

融从其游学游学:

恂奇融才   奇:

道殣相望   殣:

灭无赀之躯   赀:

圣贤不坠   坠:

【答案】

外出学习

意动使用方法,觉得……有奇才

饿死的人

估量,引申为“高贵”

舍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答案】

古人有如此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我们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如此是什么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念书人,都觉得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狩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趁朝廷当时没提防,放任横行。

【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擅长言辞非常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同意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知名度非常大。马融跟着他外出学习,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觉得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中二年级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马融内心非常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如此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我们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如此是什么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目前由于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更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同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被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时,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念书人,都觉得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狩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趁朝廷当时没提防,放任横行。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觉得文武之道,圣贤都没舍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一个可以废止。

其他种类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任何一类词皆可活用。因此,大家除去重点学会以上六种活用种类外,还应关注一下下面三种时有出现的活用种类。

1.为动使用方法

为动使用方法就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如何”的意味,可译为“为……”。

动词的为动使用方法

等死,死国可乎?

“死”作谓语动词,“国”为宾语,“死国”即“为国家而死”。

形容词的为动使用方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哀”为形容词,此处是为动使用方法,其宾语是“之”,“哀之”即“为之而哀”。

名词的为动使用方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名词,此处是为动使用方法,其宾语是“死”,“丧死”即“为死人办理丧事”。

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

六王毕,四海一

用心一也

四望如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通假字

“通假字”指古时候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由于古时候汉字的数目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没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一般有两种状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

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古时候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时候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用途。虽然它在古汉语中极少,但假如不知道、学会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怎么样学会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法——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

应该注意的是:近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像,而考生要擅长把二者区别开来。近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典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汇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不适合异同

昼夜勤作息

B.备他盗之出入与很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半会不适耳目之观

D.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热门声,呼呼风声

【答案】D

【分析】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耳目”,义在“目”,“耳”是衬字。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耳目”,义在“目”,“耳”是衬字。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医生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医生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__________。”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能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__________。”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可以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可以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可以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__________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需要,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 则陈、蔡用事医生危矣     用事:当权

C. 夫子盖少贬焉             贬:减少

D. 是有国者之丑也           丑:丑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医生危矣。

B.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医生危矣。

C.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医生危矣。

D.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医生危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剖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陈国、蔡国医生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一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个时候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我们的行为为他所主张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释。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何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觉得正确的倡导不被其他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才显出君子的修养,这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以后让颜回拥有很多的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4.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答案】

1.D

2.B

3.D

4.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妄作胡为了。

即便这样,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

【分析】

1.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知道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学会来判断字词义。讲解时应该注意辨析词义和使用方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汇。D项,丑,耻辱。

2.通常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剖析谓语,谓语若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若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应该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类关键字要特别注意。“今楚大国也”是判断句,“今楚”“大国也”中间要断开。两个“孔子”中间要断开,由于前一个是前句的宾主,后一个是后句的主语。“则”前面一般要断开。

3.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知道文言文的大意,然后依据选项,在文中找到有关语句,剖析选项是不是概括全方位,翻译是不是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法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有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很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4.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字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不是有特殊语法现象,譬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固,固守;穷,穷困,指处境艰难。第二分句中,虽然,即便这样;夫子,指老师;容,容纳;见同“现”,显现,呈现,露出来。这类词汇都是句中关键字,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表达是不是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营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筹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医生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现在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医生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现在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假如孔子在楚国起用,大家这类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医生就危险了。”于是就一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妄作胡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我们的全部学说。”

孔子了解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更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大家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大家为何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或许大家还不够仁吧?大家不可以相信大家;或许大家还不够有智慧吧?大家不愿去推行大家的道。”孔子说:“有这类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倘若仁者就一定遭到信赖,那如何还会有伯夷、叔齐?倘若智者就一定能行得通,那如何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更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大家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大家为何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国家能容得下你。老师能否稍微减少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出色的农夫擅长播种耕耘却不可以保证获得好收获,出色的工匠方法却不可以迎合所有人的需要。君子可以修明我们的学说,使用方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可以保证被世道所容。现在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留。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基础知识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更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大家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大家为何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国家可以容纳。即便这样,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大家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使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开心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3、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可以。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能已,到京,称病不愿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能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愿,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容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可以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3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医生,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付,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如果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玄纁: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很贵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汇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固辞疾笃    辞:推辞。

B. 环堵之中      堵:院子。

C. 月致羊酒      致:送给。

D. 延问得失      延:延请。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区域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B.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唐时又有新设置。

C. 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 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时候还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致仕”、“致政”、“乞骸骨”、“褐”、 “释服”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英学识渊博,却多次拒绝做官。他自幼学贯五经,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同意。

B. 樊英针锋相对,不惧皇帝的威压。皇帝以朕能生杀臣子来威胁他,他却以天命抗之,甚至暗讽皇帝是暴君。

C. 樊英同意诏令,勉强入仕却让人批评。说他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做官时却又未能献上匡时救世的策略。

D. 樊英恭敬小心,对老婆礼待有加。生病期间,老婆派侍女来问候,他从床上下来答拜,觉得老婆的地位与自己是平等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付,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答案】

5.B

6.D

7.A

8.(1)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便很优厚我也不同意;假如能达成我的志向,即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如何能使我富贵,如何能使我贫穷呢!

(2)樊英起初接到诏令,(大伙)都以为樊英肯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付皇上,又没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

【分析】

5.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知道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学会来判断字词义。讲解时应该注意辨析词义和使用方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汇。B项,堵,指的是墙,不是院子。

6.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时候文化知识的积累状况。中国古时候文化知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不少,需要考生平常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项,“解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释服”指脱去朝服,不指告老退休。

7.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知道文言文的大意,然后依据选项,在文中找到有关语句,剖析选项是不是概括全方位,翻译是不是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法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有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对原文理解有误,公卿举荐樊英是由于他“贤良方正,有道”,该选项中都归为樊英学贯五经。

8.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字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不是有特殊语法现象,譬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非礼,不合礼义;虽,即便;申,达成;其,己称代词,我的;厌,厌弃;富、贫,都是用使用方法,使……富贵,使……贫穷。第二句中,降,改变;不志,不会改变志向。这类词汇都是句中关键字,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表达是不是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从小在三辅同意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同意;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樊英等四人都没去。永建二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礼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紧急。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能已,到京师,推说有病不可以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愿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朕可以叫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贵,也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何轻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同意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去世了没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如何可以使臣活,又如何可以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君的朝堂上还不愿,如何可以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向,又如何可以使臣低贱呢?陛下如何可以使臣显贵,使臣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便很优厚我也不同意;假如能达成我的志向,即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如何能使我富贵,如何能使我贫穷呢!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3月,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医生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诏令,大伙都以为樊英肯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付皇上,又没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刚开始,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觉得你出仕可以辅助当今天子,能够帮助当代人。然而你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怎么说匡时救世的倡导,你就进退两难了。”颖川人陈寔自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过去生病,老婆派侍女拜问,樊英从床上下来答拜。陈寔感觉奇怪,就问樊英,樊英说:“妻是齐的意思,老婆与老公一同供奉祭祀,据礼没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小心都像如此,享年七十多岁,在家里过世。

 

发表评论
0评